【题解】
本条以心释经,论知行合一。王阳明通过对《中庸》《周易》《论语》中三句话的诠释,以天理为头脑,将“知(学)”与“行”在内涵上统一起来,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论证。
或疑知行不合一,以“知之匪艰”二句为问1。
先生曰:“良知自知,原是容易的。只是不能致那良知,便是‘知之匪艰,行之惟艰’。”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有人疑惑知行不能合一,向先生请教《尚书》中的“非知之艰,行之惟艰”二句。
先生说:“良知自然能知,本来很简单。只是不能致这个良知,因而就有了‘知之匪艰,行之惟艰’的说法。”
门人问曰:“‘知’‘行’如何得合一?且如《中庸》言‘博学之’,又说个‘笃行之’,分明‘知’‘行’是两件。”
先生曰:“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,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。”
【译文】
弟子问道:“‘知’‘行’怎么能合一?且如《中庸》中说‘博学之’,又说‘笃行之’,‘知’‘行’分明是两件事。”
先生说:“博学只是在每件事上学习存养天理,‘笃行’就是学不停止的意思。”
又问:“《易》‘学以聚之’,又言‘仁以行之’2,此是如何?”
先生曰:“也是如此。事事去学存此天理,则此心更无放失时,故曰‘学以聚之’。然常常学存此天理,更无私欲间断,此即是此心不息处,故曰‘仁以行之’。”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弟子又问道:“《周易》中不仅说‘学以聚之’,而且说‘仁以行之’,这是怎么回事?”
先生说:“也是这样。若每件事都去学习存养天理,那么此心就没有放纵失效的时候,因此说‘学以聚之’。然而时常存养天理,又无任何私欲使它中断,这就是心体生生不息之处,所以说‘仁以行之’。”
又问:“孔子言‘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’3,‘知’‘行’却是两个了。”
先生曰:“说‘及之’已是行了,但不能常常行,已为私欲间断,便是‘仁不能守’。”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弟子又问:“《论语》中孔子曾说‘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’,这样‘知’和‘行’就成了两件事。”
先生说:“谈到‘及之’,就已经是行了,只是不能常行不止,被私欲阻断了,也就是‘仁不能守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