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本条论童子格物。童子格物与圣人同,在根本上都是依良知而行。“童子良知只到此”,并非指童子良知不圆满,有亏缺,而是指在“行”上有能力的局限,所以说“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”。从心物关系看,童子格物也是事上磨炼的功夫。
门人有言邵端峰论童子不能格物1,只教以洒扫应对之说。
先生曰:“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,童子良知只到此,便教去洒扫应对,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。又如童子知畏先生长者,此亦是他良知处,故虽嬉戏中,见了先生长者,便去作揖恭敬,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师长之良知了。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。”又曰:“我这里言格物,自童子以至圣人,皆是此等工夫。但圣人格物,便更熟得些子,不消费力。如此格物,虽卖柴人亦是做得,虽公卿大夫以至天子,皆是如此做。”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弟子中有人说,邵端峰主张小孩子不能格物,只能教导他们洒扫应对的道理。
先生说:“洒扫应对本身就是一个物,由于小孩的良知只能到这个程度,就教他洒扫应对,也就是实现他的这一点儿良知了。又例如,小孩敬畏师长,这也是他的良知所在,因此即使在嬉闹时看到了先生长者,他就会作揖以表恭敬,这就是他能格物以致他尊敬师长的良知了。小孩子自然有他们的格物与良知。”先生又说:“我这里所谓的格物,自小孩子到大圣人,都是这样的功夫。只是圣人格物就更为纯熟一些,不用费力。如此格物,即使是卖柴的人也能做到,即使自公卿大夫到皇上,也都是这样做。”
Footnotes
-
邵端峰:情况不详。 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