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
本条论良知的普遍性。王阳明对良知普遍性的肯定一般都是在本然良知的层面言说的,良知人人本具,其虽然可能会被私欲遮蔽,但不妨其自圆满;同时,王阳明也坚信显在良知的必然性,这里关涉到两种功夫,一种是“觉”“看得透彻”,即顿悟功夫;一种是久久用功,即渐悟的功夫。经过功夫,方知良知境界之精微。

在虔,与于中、谦之同侍。

先生曰:“人胸中各有个圣人,只自信不及,都自埋倒了。”

因顾于中,曰:“尔胸中原是圣人。”

于中起,不敢当。

先生曰:“此是尔自家有的,如何要推?”

于中又曰:“不敢”。

先生曰:“众人皆有之,况在于中,却何故谦起来?谦亦不得。”

于中乃笑受。

【译文】

在虔州时,陈九川与夏于中、邹谦之一同陪着先生。

先生说:“每人心中都有个圣人,只因自信心不够,都自己把圣人埋没了。”

先生于是看着夏于中,说:“你胸中原本是有个圣人。”

夏于中站起身说不敢当。

先生说:“这是你自己有的,怎么还推辞呢?”

夏于中又说:“不敢。”

先生说:“大家都有,何况于中,却为何谦让起来?这也是谦让不得的。”

夏于中于是笑着接受了。


又论:“良知在人,随你如何不能泯灭,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,唤他作贼,他还扭怩。”

于中曰:“只是物欲遮蔽,良心在内,自不会失,如云自蔽日,日何尝失了!”

先生曰:“于中如此聪明,他人见不及此。”

先生曰:“这些子看得透彻,随他千言万语,是非诚伪,到前便明。合得的便是,合不得的便非,如佛家说‘心印’相似1,真是个试金石、指南针。”

先生曰:“人若知这‘良知’诀窍,随他多少邪思枉念,这里一觉,都自消融。真个是灵丹一粒,点铁成金2。”

崇一曰3: :“先生致知之旨,发尽精蕴,看来这里再去不得。”

先生曰:“何言之易也?再用功半年,看如何?又用功一年,看如何?功夫愈久,愈觉不同,此难口说。”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又讨论道:“良知在人心中,不管怎样也不能泯灭,即使是盗贼也知道自己不应该去偷盗,喊他是贼,他也会不好意思。”

夏于中说:“这只是物欲蒙蔽了,良心在内心中,自然不会丧失,就像乌云自己遮蔽太阳,太阳又何曾失去了呢!”

先生说:“于中这样聪明,别人的见识达不到这样的程度。”

先生说:“把良知看得透彻,不管千言万语,是非真假,一看就明白。符合的就对,不符合的就不对,这就如同佛教所说的‘心印’一样,真的是试金石、指南针。”

先生说:“人如果知道‘良知’这个诀窍,不管有多少邪念私心,良知一旦觉察,都自然会消除。真像一粒灵丹,可以点铁成金。”

欧阳崇一说:“先生把致良知的宗旨阐述得淋漓尽致,看来在这个问题上想再进一步是不可能了。”

先生说:“怎么能轻易这样说?你再用半年功,看看会怎样?又用一年功,看看会怎样?下功夫的时间越长,越能觉得不同,这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。”

Footnotes

  1. 心印:语自北宋佛学典籍《祖庭事苑》卷五:“达摩西来,不立文字,单传心印。”

  2. “灵丹”二句:语自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一《杭州龙华寺真觉大师》:“还丹一粒,点铁成金;至理一言,点凡成圣。”

  3. 崇一:即欧阳德。见前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