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
本条论依良知而行。从本体言,良知自知,依良知行便是存善去恶,便是致知;从功夫言,着实致知,便见本体,无须在心上再寻一个天理。别存一个心去心上求理,即是理障,也是私意,就会遮蔽心体,难以自慊。

庚辰往虔州1,再见先生,问:“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,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。”

先生曰:“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,此正所谓‘理障’2。此间有个诀窍。”

曰:“请问如何?”

曰:“只是致知。”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庚辰年,陈九川到虔州再见先生,问道:“近来的功夫虽然稍微能知道些关键,但很难找到一个稳当快乐的地方。”

先生说:“你返回到心上寻求天理,这就是所谓的‘理障’。这之间有个诀窍。”

陈九川问:“请问是什么?”

先生说:“就是致知。”


曰:“如何致?”

曰:“尔那一点良知,是尔自家底准则。尔意念着处,他是便知是,非便知非,更瞒他一些不得。尔只不要欺他,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,善便存,恶便去,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。此便是‘格物’的真诀,‘致知’的实功。若不靠着这些真机,如何去格物?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,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,精细看无些小欠阙3。”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陈九川问:“怎样致知?”

先生说:“你那一点儿良知,是你自己的准则。你的意念到的地方,对的就是对的,错的就是错的,再无法隐瞒一点儿。你只要不欺骗自己的良知,实实落落按照它去做,善就可以存养,恶就可以除去,是多么的稳当快乐。这就是‘格物’的真诀窍,‘致知’的实功夫。如果不靠着这些真正的关键,怎么去格物?我也在近年来才体会得这样详细分明,刚开始还怀疑只依靠良知恐怕还不够,仔细体察后,发现没有一点儿缺陷。”

Footnotes

  1. 庚辰:即正德十五年(1520),时王阳明四十九岁。

  2. 理障:语自《大正新修大藏经》卷十七《圆觉经·弥勒菩萨章》:“善男子,一切众生,由本贪欲,发挥无明,显出五性,差别不等,依二种障而现深浅。云何二障?一者理障,碍正知见;二者事障,续诸生死。”

  3. 阙(quē):缺陷,缺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