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本段论日常功夫。处朋友应无胜心,处病中则常快活,处念虑杂则时时集义,读书则不执于书,在“心”“物”关系上,以心为体,以物(事)为用,重在心上做功夫,以心应物。
先生曰:“大凡朋友,须箴规指摘处少,诱掖奖劝意多,方是。”后又戒九川云:“与朋友论学,须委曲谦下,宽以居之。”
【译文】
先生又说:“大凡是朋友,应该少一些指摘批评抨击,多一些开导鼓励劝勉,才是对的。”后来又告诫陈九川说:“与朋友谈论学问,应该委婉谦虚,宽容待人。”
九川卧病虔州。
先生云:“病物亦难格,觉得如何?”
对曰:“功夫甚难。”
先生曰:“常快活便是功夫。”
【译文】
陈九川在虔州卧病。
先生说:“病也很难格除,你觉得怎么样?”
陈九川回答说:“这功夫的确很难。”
先生说:“常常保持快活,就是功夫。”
九川问:“自省念虑,或涉邪妄,或预料理天下事,思到极处,井井有味1,便缱绻难屏2。觉得早则易,觉迟则难,用力克治,愈觉扞格3。惟稍迁念他事,则随两忘。如此廓清,亦似无害。”
先生曰:“何须如此!只要在‘良知’上着功夫。”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陈九川问:“我反省思虑自己的念头,有时涉及邪妄,有时又去思考治理天下的事,想到极致处,也觉得条理顺畅,便流连难以舍弃。发觉得早还容易克治,发觉得晚就很难克治。用力去克治,越发觉得难以抵挡。只有稍微去想些别的事情,才能随之忘掉。这样清除思虑,好像也没有什么害处。”
先生说:“何必如此!只要在‘良知’上下功夫就可以了。”
九川曰:“正谓那一时不知。”
先生曰:“我这里自有功夫,何缘得他来?只为尔功夫断了,便蔽其知。既断了,则继续旧功便是,何必如此?”
【译文】
陈九川说:“我正是说那一时不知道在哪的良知。”
先生说:“我这里自然是有功夫的,为何会有那种情况?只因为你的功夫断了,就掩蔽了良知。既然已经中断了,那么延续旧的功夫就可以了,何必要那样做呢?”
九川曰:“真是难鏖4,虽知,丢他不去。”
先生曰:“须是勇。用功久,自有勇。故曰‘是集义所生者’,胜得容易,便是大贤。”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陈九川说:“真是难熬,虽然知道了,但就是驱除不掉。”
先生说:“这必须要靠勇气。用功久了,自然就有勇气。因此说‘是集义所生者’,如果能轻易战胜,就是大贤人了。”
九川问:“此功夫却于心上体验明白,只解书不通。”
先生曰:“只要解心。心明白,书自然融会。若心上不通,只要书上文义通,却自生意见。”
【译文】
陈九川问:“‘致良知’这种功夫只能在心中能体验明白,在书义上却解释不通。”
先生说:“只要在心中清楚。内心明白了,书上文义自然能够融会贯通。如果心中不清楚,只追求书上文义的清楚,那么就会自行产生出其他意思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