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本条以仁之“生生”区分儒墨之仁之别。儒家之仁如木之发芽,有体有用,故生生不息。墨家之仁只讲兼爱众人,不言仁之发端处,有用而无体,故不能长久。常识认为,儒家之仁为有差等者,墨家之仁为无差等者,即此也。施邦曜于此亦有深见,云:“要识墨氏,亦是毅然以仁为己任者。但是他只看得仁之大规模,不曾晓得仁之真本体。据其万物一体之念看途人,当无异于父子兄弟,全不顾父子兄弟不可并途人。总是不能学问、思辨、笃行,晰理未精故也。”
问:“程子云‘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’,何墨氏‘兼爱’反不得谓之仁1?”
先生曰:“此亦甚难言,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。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,虽弥漫周遍,无处不是,然其流行发生,亦只有个渐,所以生生不息。如冬至一阳生,必自一阳生,而后渐渐至于六阳2,若无一阳之生,岂有六阳?阴亦然。惟其渐,所以便有个发端处;惟其有个发端处,所以生;惟其生,所以不息。譬之木,其始抽芽,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;抽芽然后发干,发干然后生枝生叶,然后是生生不息。若无芽,何以有干,有枝叶?能抽芽,必是下面有个根在。有根方生,无根便死。无根何从抽芽?父子兄弟之爱,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,如木之抽芽。自此而仁民,而爱物,便是发干、生枝、生叶。墨氏‘兼爱’无差等,将自家父子、兄弟与途人一般看,便自没了发端处。不抽芽,便知得他无根,便不是生生不息,安得谓之仁?孝弟为仁之本3,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。”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陆澄问:“明道先生说‘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’,为何墨子的‘兼爱’,反而不能称之为仁呢?”
先生说:“这也很难讲明,必须由各位自己体会出来才能明白。仁是万物造化生生不息的天理,虽然遍布周边,无处不在,然而它的流动萌生,也只是逐渐出现的,所以说是生生不息。譬如从冬至时,一阳开始产生,必定是一阳先产生,然后逐步到六阳的出现,如果没有一阳的产生,怎么有六阳呢?阴也是一样的。正由于有这种渐次的步骤,所以就有个开端的地方;正由于有这个开端的地方,所以能够生发;正由于有了生发,所以才有生生不息。譬如说树木,开始抽出嫩芽,就是树的生生之意的发端处;抽芽然后长出树干,长出树干然后长出枝叶,然后是生生不息。如果没有抽芽,怎么会有树干和枝叶呢?能够抽出嫩芽,毕竟是由于下面有树根在。有根才能生长,没有根就死了。没有根又怎么能抽芽呢?父子兄弟的爱,就是人心生生之意的发端处,就像树木抽芽。从这里开始仁民、爱物,就如树之生长出树干、树枝和叶子。墨子的‘兼爱’没有区别,将自己家的父子兄弟与路人一样看待,就失去了发端处。不能抽芽,便知道它没有根本,也就不能生生不息,怎么能称之为仁?孝悌之心是仁的根本,仁理是从孝悌之心里面生发出来的。”
Footnotes
-
墨氏“兼爱”反不得谓之仁:墨子主张“兼以易别”(《墨子·兼爱下》)。孟子攻击墨子说:“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。杨氏为我,是无君也;墨氏兼爱,是无父也。无父无君,是禽兽也。……杨、墨之道不熄,孔子之道不著,是邪说诬民,充塞仁义也。”(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)墨氏,即墨翟(约前468—前376),鲁国人,一说宋国人。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。主张兼爱、非攻、节用、节葬、非乐、尚贤、尚同等。 ↩
-
六阳:《礼记·月令》载:“(孟春之月)天气下降,地气上腾,天地和同,草木萌动。”孔颖达疏云:“天地之气谓之阴阳,一年之中或升或降。圣人作象,各分为六爻,以象十二月。阳气之升,从十一月为始,阳气渐升,阴气渐下;至四月,六阳皆升,六阴皆伏。至五月,一阴初升,阴气渐升,阳气渐伏;至十月,六阴尽升,六阳尽伏。” ↩
-
孝弟为仁之本:语自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。” 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