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
本条讲“念”之发。王阳明说“身之主宰便是心,心之所发便是意,意之本体便是知,意之所在便是物”,意与物相接,便有善恶。但王阳明所谓意之恶,不一定是指道德上的恶,而更强调意之不合于良知。正如“闲思杂虑”不一定具有道德上的恶,但因其不合于良知,便是私。

澄曰:“好色、好利、好名等心,固是私欲,如闲思杂虑,如何亦谓之私欲?”

先生曰:“毕竟从好色、好利、好名等根上起,自寻其根便见。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,何也?以汝元无是心也。汝若于货、色、名、利等心,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,都消灭了,光光只是心之本体,看有甚闲思虑?此便是‘寂然不动’1,便是‘未发之中’,便是‘廓然大公’2。自然‘感而遂通’,自然‘发而中节’,自然‘物来顺应’。”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陆澄问:“好色、贪财、求名等心,固然是私欲,但这些闲思杂念,为什么也称为私欲呢?”

先生说:“这些毕竟还是从好色、贪财、求名等的根源上生发的,你去探寻这些闲思杂念的根源就明白了。比如你心中一定知道自己没有做盗贼的念头,为什么呢?因为你原本就没有这种念头。你如果对财、色、名、利等等的心思,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念头一样,消灭干净,彻彻底底只是心的本体,试看还有什么闲杂思虑呢?这就是‘寂然不动’,就是‘未发之中’,就是‘廓然大公’,自然也就‘感而遂通’,自然能够‘发而中节’,自然可以‘物来顺应’。”

Footnotes

  1. 寂然不动:与下文“感而遂通”,语自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与于此。”

  2. 廓然大公:与下文“物来顺应”,语自程颢《二程集·粹言》卷二:“故君子之学,莫若廓然而大公,物来而顺应。”廓然,阻滞尽除貌。大公,意指极其公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