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
本条讲本体与功夫的辩证统一关系。功夫日行,天理日见,不是明得天理再去做功夫,而是在功夫中见得天理。故梁启超云:“此正是发挥知行合一,语语直抉学病言。”陶行知也说:“此条是王学宗旨。”王阳明言本体和功夫从不割裂、对立二者,讲求着实用功,实有于知。

问:“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1。今天理、人欲知之未尽,如何用得克己工夫?”

先生曰:“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,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,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。若不用克己工夫,终日只是说话而已,天理终不自见,私欲亦终不自见。如人走路一般,走得一段,方认得一段;走到岐路处2,有疑便问,问了又走,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。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,已知之人欲不肯去,且只管愁不能尽知,只管闲讲,何益之有?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,方愁不能尽知,亦未迟在。”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陆澄问:“致知的功夫实现了然后才可以谈诚意。现在天理和私欲还不能完全明白,怎么才能在克制私欲上用功呢?”

先生说:“人如果真的切实不断地做功夫,那么对于心中天理的体会认识必然精深微妙,能够逐日增进认识,对私欲的细小隐微,也能够逐日增进认识。如果不在克己上下功夫,整天也就是说些空话而已,终究无法看到天理,也终究无法看不清私欲。这就像人们走路,走一段路,方才认得一段路,走到岔路口,有疑惑就询问,问了再走,这样才能逐渐到达想要去的地方。现在的人不肯存养已知的天理,不肯摒除已知的私欲,却只是发愁不能完全弄明白,只管说空话,有什么好处呢?等到克得自己没有私欲可以克除,再发愁不能完全弄明白,也为时不晚。”

Footnotes

  1. 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:语自《大学》首章:“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”

  2. 岐(qí)路:岔路口。岐,通“歧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