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本条在已发状态下由功夫论本体。从体用一源出发,由用致体,功夫未到,即是心体未全。但此不是本体层面的心,而是被遮蔽后未能纯然显现之心。王阳明此处所讲,似有悖于其心即理说,但实际上并无违背,只是论说的层面不同而已。故施邦曜说:“此是就后来养成功夫论。若论天命赋予,常人都是有的。”
“不可谓‘未发’之‘中’常人俱有。盖‘体用一源’1,有是体即有是用。有‘未发’之‘中’,即有‘发而皆中节’之‘和’。今人未能有‘发而皆中节’之‘和’,须知是他‘未发’之‘中’亦未能全得。”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“不能说平常人都具有‘未发’之‘中’。大概因为‘本体与作用是统一的’,有这个本体,就有这个作用。有‘未发’之‘中’,就有‘发而皆中节’的‘和’。现在的人不能有‘发而皆中节’的‘和’,必须知道是他的‘未发’之‘中’还没有完全实现。”
Footnotes
-
体用一源:语自《二程集·文集》卷八《易传序》程颐语:“至微者理也,至著者象也。体用一源,显微无间。”关于“体用一源”的最早出处,历有不同说法。如日本具原益轩在《大疑录》中认为其出自澄观的《华严经注》。但太田绵城认为澄观著作中均无此语,只有类似用语。唐顺之在《中庸辑略序》中主张无必要深辨到底为何人言,“儒者曰体用一源,佛者曰体用一源,儒者曰显微无间,佛者曰显微无间,孰从而辨之”。 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