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本条王阳明论心学功夫,题眼在“谨独”二字。王阳明一向主张功夫不离日常,但又不能执着于日常,否则便是逐物,其关键在于应物而不累于物。这样,就由功夫指向了心体,正所谓“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”。由心体看功夫,便是要“致中和”,便是“谨独”功夫。正如陶浔霍所言:“谨独只在不分动静,念念去人欲以存天理。”是也。
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1。
先生曰:“除了人情事变,则无事矣。喜怒哀乐非人情乎?自视、听、言、动,以至富贵、贫贱、患难、死生,皆事变也。事变亦只在人情里,其要只在‘致中和’2,‘致中和’只在‘谨独’3。”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陆澄曾经向先生请教陆象山在人情事变上下功夫的论点。
先生说:“除了人情事变,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。喜怒哀乐难道不是人情吗?从视、听、言、动一直到富贵、贫贱、患难、死生,都是事变。事变也只包含在人情当中,其中的要义就是‘致中和’,‘致中和’的重点在于‘谨独’。”
Footnotes
-
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:即指《象山全集》卷三十四:“复斋家兄一日见问云:‘吾弟今在何处做功夫?’某答云:‘在人情、事势、物理上做些工夫。’”象山,即陆九渊(1139—1193),字子静,号存斋,世称象山先生,抚州府金溪(今江西金溪)人。南宋心学的代表人物,与朱熹同时代,二人之间常展开辩论,无论当时还是后世,皆影响深远。著有《象山文集》等。 ↩
-
致中和:语自《中庸》首章: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 ↩
-
谨独:即慎独。语自《大学》第六章:“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,此之谓自谦,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”《大学》第六章:“此谓诚于中,形于外,故君子必慎其独。”《中庸》首章:“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 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