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
本条借“言志”释良知功夫之体段。王阳明一向主张事上磨炼,所以从根本上讲,他不会反对出仕从政。王阳明说“三子是有意必”,不是着意于事,而是从为学先立志讲。“三子”如果未立志于圣学,为政即是为功利,自然就有了“意必”。曾子看似耍的,反而说明他“无意必”,更切合圣学功夫。是否有“意必”,可看出功夫之纯粹和境界之高明。

问:“孔门言志1,由、求任政事2,公西赤任礼乐3,多少实用。及曾晳说来,却似耍的事,圣人却许他,是意何如?”

曰:“三子是有意必4,有意必便偏着一边,能此未必能彼;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,便是‘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素夷狄行乎夷狄,素患难行乎患难,无入而不自得’矣5。三子所谓‘汝器也’6,曾点便有不器意7。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,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,故夫子亦皆许之。”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陆澄问:“孔子门下讨论志向,子路、冉有希望出任政事,公西赤希望出任掌管礼乐的小官,多少有点儿实际用处。到了曾点所说的志向,却像是玩耍的事,孔子却赞许他,这是什么意思?”

先生说:“子路、冉有、公西赤三人是有主观臆想和绝对肯定的意思。有这两种意思,便会向一边偏斜,能做这件事,未必能做那件事;曾点的说法却没有主观臆想,也没有绝对的肯定,便是‘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,来做他应该做的事,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。处在夷狄的地位,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,处在患难当中,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。君子安心在道,乐天知命、知足守分,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,都能悠然自得’。三位先生是所谓‘有某种才能的人’,而曾点便是有做明达通才的想法。但是三位先生的才华卓然自成格局,并不像世上空谈不实的人那样,因此孔子也都赞许了他们。”

Footnotes

  1. 孔门言志:指孔子与弟子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各言其志事,见《论语·先进》。

  2. 由:子由。求:冉求,字有。皆孔子学生。

  3. 公西赤:公西华的名。孔子学生。

  4. 意必:语自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子绝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”意,指主观臆断。必,指绝对化。

  5. “素其位”五句:语自《中庸》第十四章。素其位,安于现在的位置。素,现在。朱熹注云:“素,犹见在也。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,而为其所当为,无慕乎其外之心也。”

  6. 汝器也:语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子贡问曰:‘赐也何如?’子曰:‘女,器也。’曰:‘何器也?’曰:‘瑚琏也。’”

  7. 不器:语自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君子不器。”器皿都有各自专门的用途,“不器”则比喻说不能像器皿一样才识狭隘不博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