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本条王阳明从功夫的角度辨析“下学”与“上达”的关系,认为二者本是一个功夫。为学做功夫不能只追求极高远一截,而是要做具体的日常功夫,久久为功,自然就臻于“上达”功夫境界。故施邦曜说:“盖人见物自物,圣人见此物即是吾心。活活泼泼之理,绝无精粗内外之隔。”此条中王阳明以“木之栽培灌溉”论功夫,极为精切,同时也表明阳明心学功夫的务实、切实的特点,而非玄虚之学。
问上达工夫。
先生曰:“后儒教人,才涉精微,便谓上达未当学,且说下学1。是分下学、上达为二也。夫目可得见,耳可得闻,口可得言,心可得思者,皆下学也;目不可得见,耳不可得闻,口不可得言,心不可得思者,上达也。如木之栽培灌溉,是下学也;至于日夜之所息,条达畅茂,乃是上达。人安能预其力哉?故凡可用功、可告语者,皆下学,上达只在下学里。凡圣人所说,虽极精微,俱是下学。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,自然上达去,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。”2: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陆澄向先生请教“上达”的功夫。
先生说:“后世儒者教导人时,刚刚涉及精深微妙之处,就说是涉及‘上达’的学问,还不到学习的时候,而去讲习‘下学’的知识。这是将‘下学’和‘上达’一分为二了。凡是眼睛能看到的,耳朵能听到的,嘴巴能说出的,心中能思考的,都是‘下学’;凡是眼睛不能看到的,耳朵无法听到的,嘴巴不能说出的,心中无法思考的,就是‘上达’。比如说栽种一棵树,栽培、灌溉就是‘下学’,而树木日夜生长,枝叶繁茂,就是‘上达’。人怎么能预先努力这些呢?因此凡是可以用功、可以述说的,都是‘下学’,‘上达’只在‘下学’中。凡是圣人所说的,虽然已经极尽精深微妙了,也都是‘下学’。学者只要从‘下学’当中用功,自然能‘上达’,不必另外寻求‘上达’的功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