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此为钱德洪所写的“序”,记述了王阳明晚年居越讲学的盛况。嘉靖元年(1522)至六年(1527),王阳明闲居于越,授徒讲学,成就和发展了浙中王学、泰州王学、江右王学、南中王学等学派,掀起了心学讲学的高潮,在中晚明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。
先生初归越时,朋友踪迹尚廖落。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。癸未年已后,环先生而居者比屋,如天妃、光相诸刹,每当一室,常合食者数十人,夜无卧处,更相就席,歌声彻昏旦。南镇、禹穴、阳明洞诸山,远近寺刹,徙足所到,无非同志游寓所在。先生每临讲座,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,送往迎来,月无虚日;至有在侍更岁,不能遍记其姓名者。
【译文】
先生初回越地时,来拜访的朋友还不多。后来,四方来问学的人与日俱增。癸未年以后,在先生周围居住的人更多,像在天妃、光相等寺庙中,每间屋子经常是几十人在一块吃饭,夜晚没地方睡觉,大家就轮流着就寝,歌声通宵达旦。在南镇、禹穴、阳明洞等山中,远近的寺庙里,只要人能到达的地方,无不是志同道合的求学者的居住之处。先生每次讲学,前后左右环坐的听众,经常不少于几百人,一个月中没有一天不迎来送往的;甚至于有人在这里听讲达一年之多,先生也不能完全记住他们的姓名。
每临别,先生常叹曰:“君等虽别,不出在天地间。苟同此志,吾亦可以忘形似矣1: !”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每当告别时,先生常感叹地说:“虽然你们与我分别了,也不会超出天地之间。若我们有着共同的志向,我也可以忘掉你们的容貌了!”
诸生每听讲,出门未尝不跳跃称快。
【译文】
学生们每次听讲出门时,无不欢呼雀跃称快。
尝闻之同门先辈曰:“南都以前,朋友从游者虽众,未有如在越之盛者。此虽讲学日久,孚信渐博,要亦先生之学日进,感召之机、申变无方,亦自有不同也。”
【译文】
曾听同门长辈说:“在南京之前,问学的朋友虽不少,但比不上在浙江绍兴的多。其中固然因为先生讲学的时间久,获得的信任也就多了,但关键的也是先生的学问与日精进,感召学生的机会和开导学生的技巧,自然各有不同。”
Footnotes
-
忘形似:语自《庄子·让王》:“故养志者忘形,养形者忘利,致道者忘心矣。” 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