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本条借苏、张之智论良知与良知之用。在致良知功夫研究中,素有依良知行和行良知的区别,前者契于良知主旨,而后者则有人伪之意。苏、张以良知体察人情,无不中人肯綮,然不免机巧,而非真正致良知。关于此条,黄宗羲认为采之《问道录》,“以情识为良知,其失阳明之旨甚矣”。日本学者佐藤一斋认为:“良知是本然之知;私智,是形气之知。苏、张之智,即是私智,然原亦出于良知。”进而不同意黄宗羲之论。其实,关于此条之出处,并无所据,此且不论。从义理而言,良知非私智,言私智已有自私用智之意,已失良知之旨。故黄宗羲之义理分析更切于阳明本旨。
先生曰:“苏秦、张仪之智,也是圣人之资。后世事业文章,许多豪杰名家,只是学得仪、秦故智。仪、秦学术善揣摸人情,无一些不中人肯綮1,故其说不能穷。仪、秦亦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,但用之于不善尔。”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先生说:“苏秦、张仪的谋略,也是圣人的资质。后代的诸多事业文章,诸多的豪杰名家,只是学到了张仪、苏秦使用过的方法。张仪、苏秦的学问很会揣摩人情,没有哪一点儿不是切中要害的,因此他们的学说不能穷尽。张仪、苏秦已窥到了良知的妙用处,只是没有把它用在点子上。”
Footnotes
-
中人肯綮(qǐng):语自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因其固然,技经肯綮之未尝,而况大軱乎!”肯綮,筋骨的结合之处,比喻要害或最关键之处。 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