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本条论“爱有差等”。本条是在“万物一体”的命题下谈“爱有差等”,体现了儒学“仁民爱物”的基本原则,既坚持了心学良知本体的普遍性、主体性、能动性原则,又在心外无物的原则内回应了社会实存现象,表现出一种实学精神。
问:“大人与物同体,如何《大学》又说个厚薄1?”
先生曰:“惟是道理自有厚薄。比如身是一体,把手足捍头目,岂是偏要薄手足?其道理合如此。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,把草木去养禽兽,心又忍得?人与禽兽同是爱的,宰禽兽以养亲,与供祭祀,燕宾客2,心又忍得?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,如箪食豆羹3,得则生,不得则死,不能两全,宁救至亲,不救路人,心又忍得?这是道理合该如此。及至吾身与至亲,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。盖以仁民爱物4,皆从此出。此处可忍,更无所不忍矣。《大学》所谓厚薄,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,不可逾越,此便谓之‘义’;顺这个条理,便谓之‘礼’;知此条理,便谓之‘智’;终始是这个条理,便谓之‘信’。”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钱德洪问:“大人与事物同是一个整体,为什么《大学》却要分个厚薄呢?”
先生说:“只是因为道理本来就有厚薄的区别。比如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,用手脚保护头和眼睛,难道是要故意轻视手脚吗?这是道理应当如此。我们对禽兽与草木都是爱的,用草木去喂养禽兽,又怎么忍心呢?我们对人与禽兽都是爱的,宰杀禽兽来奉养亲人,供于祭祀,宴请宾客,又怎么忍心呢?我们对至亲之人与路人都是爱的,如果只有一篮饭一碗汤,得到就生,得不到就死,不能两全,宁愿去救至亲之人而不去救路人,又怎么忍心呢?这是道理本该如此。至于对自己和亲人,更不会分个厚此薄彼。大概因为仁民爱物,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。如果这里能够忍受,也就能无所不忍了。《大学》所谓的厚薄,是良知上自然而然的条理,不能逾越,这就称之为‘义’;遵循这个条理,就称之为‘礼’;明白这个条理,就称之为智;始终坚持这个条理,就称之为‘信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