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在阳明心学,心即性即理,心外无物,故性无善无恶,无内无外,是为“一”,这是从心学本体的角度论性。告子视心、物为二,故性内物外,性之无善无不善与物之有善有恶便有了对待,是为“二”,这是从理学心物关系角度论。
又曰:“告子病源从‘性无善无不善’上见来1。性无善无不善,虽如此说亦无大差,但告子执定看了,便有个无善无不善的性在内。有善有恶又在物感上看,便有个物在外。却做两边看了,便会差。无善无不善,性原是如此。悟得及时,只此一句便尽了,更无有内外之间。告子见一个性在内,见一个物在外,便见他于性有未透彻处。”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先生又说:“告子的病根,是从‘性无善无不善’上来的。性无善无不善,虽然这样说,也没有什么大的差错,只是告子固执地认知,就有个无善无不善的性在心中。认为性有善有恶是在事物感觉上认知,就有个事物在心外。这就把它们分成两边看了,就会有问题。无善无不善,性原本是这样。领悟到境界时,只要这一句话就说尽了,还没有内外的分别。告子看见一个性在心中,看见一个物在心外,就能看出他对性还没有透彻领悟。”
Footnotes
-
性无善无不善:语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孟子曰:‘水信无分于东西,无分于上下乎?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人无有不善,水无有不下。’”朱熹注曰:“此章言性本善,故顺之而无不善;本无恶,故反之而后为恶,非本无定体,而可以无所不为也。” 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