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本条释诚意功夫。在阳明心学,意是心之所发,有善有恶,故诚意一则表现为使意诚,一则表现为诚恶意。前者即是使意保持良知之善,呈现为依良知行,无有强意作为;后者则是克除恶意,去除心体之遮蔽,体现为心物之别。王阳明以格物解释诚意,即是正心之不正以归于正之谓。
守衡问1: :“《大学》工夫只是诚意,诚意工夫只是格物。修、齐、治、平,只诚意尽矣。又有‘正心之功,有所忿懥好乐,则不得其正’2,何也?”
先生曰:“此要自思得之,知此则知‘未发之中’矣。”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守衡问:“《大学》中的功夫只是诚意,诚意的功夫只是格物。修、齐、治、平,只要有诚意就够了。然而又有‘正心的功夫,有愤怒和逸乐的心情,心就不能端正’,为什么呢?”
先生说:“这要自己思考才能体会,了解了这些,就明白‘未发之中’的道理了。”
守衡再三请。
曰:“为学工夫有浅深。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,如何能为善去恶?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。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,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,便又多了这分意思,便不是‘廓然大公’。《书》所谓‘无有作好作恶’3,方是本体。所以说‘有所忿懥好乐,则不得其正’。正心只是诚意工夫,里面体当自家心体,常要鉴空衡平4,这便是‘未发之中’。”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守衡几次向先生请教。
先生说:“治学的功夫有浅有深。初学时如果不着实下功夫去喜好善事、厌恶恶事,怎么能为善去恶呢?这个切实的意念,就是诚意。然而如果不知道心的本体原非一物染着,一直刻意地去好善恶恶,就又多了这份刻意的意思,就不再是‘廓然大公’了。《尚书》所说的‘不刻意为善,不刻意为恶’,才是本体。因此说‘有愤怒和逸乐的心情,心就不能端正’。正心只是在诚意的功夫当中体会自己的心体,常要自己的心体像镜子一般空明本然无物,像秤一样自然平衡,这就是‘未发之中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