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此条亦可视为王阳明以心释老的语录之一。王阳明这里明确以良知解释“三元”,体现了良知大化流行、无形象方所的特征。
来书云:“元神、元气、元精,必各有寄藏发生之处,又有真阴之精、真阳之气。”云云。
【译文】
来信写道:“元神、元气、元精,一定各自有寄藏发端的地方,又有真阴之精、真阳之气。”等等。
夫良知一也,以其妙用而言谓之“神”,以其流行而言谓之“气”,以其凝聚而言谓之“精”,安可以形象、方所求哉?真阴之精,即真阳之气之母;真阳之气,即真阴之精之父。阴根阳,阳根阴,亦非有二也。苟吾良知之说明,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。不然,则如来书所云“三关、七返、九还”之属1,尚有无穷可疑者也。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良知只有一个,就它的妙用来说可以称之为“神”,就它的流行来说可以称之为“气”,就它的凝聚来说可以称之为“精”,怎能从形象、方所上来探求呢?真阴之精,就是真阳之气的母体;真阳之气,就是真阴之精的父体。阴生阳,阳生阴,两者也没有分别。如果我的良知学说明朗了,那么凡是像这一类的问题都可以不言而喻。否则,就像你信中所说的“三关、七返、九还”之类的说法,还有无穷的疑问。
Footnotes
-
三关、七返、九还:三关,语自《黄庭经》:“三关之中精气深。”口为天关,手为人关,足为地关。《淮南子》卷九以耳、目、口为“三关”。又道家以头为天关,足为地关,手为人关,是为“中三关”。此外又有“前三关”与“后三关”。七返、九还,语见《周易参同契》:“刚施而退,柔化以滋,九还七反,八归六居。”九还,指精气运转一个周期。七返,指精气运转七次。 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