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王阳明于此条以心学汇通道家,理解的题眼在于“精一”。王阳明对“精一”之功的理解多遵循“十六字心诀”的儒学功夫向度,把“惟精”视为求天理的具体功夫,而“惟一”则是以求纯然天理为目的,“精一”可谓是功夫与本体的合一。在本条中,王阳明对“精”字做了“理”与“气”两个层面的理解,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理气合一。“一”即是天理,也是为圣功夫总领。“一”不变,故无论是做圣之功,还是养生之功都可统摄于内。这样,王阳明就从“精”和“一”两个方面实现了对道家“养精神”的收摄与汇通。
来书云:“前日‘精一’之论,即作圣之功否?”
【译文】
来信写道:“前些天先生说的‘精一’的论点,是否就是做圣人的功夫?”
“精一”之“精”以理言,“精神”之“精”以气言。理者,气之条理;气者,理之运用1。无条理则不能运用,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。精则精,精则明,精则一,精则神,精则诚;一则精,一则明,一则神,一则诚;原非有二事也。但后世儒者之说与养生之说各滞于一偏,是以不相为用。前日“精一”之论,虽为原静爱养精神而发,然而作圣之功实亦不外是矣。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“精一”的“精”是从理上来说的,“精神”的“精”是从气上来说的。理,是气的条理;气,是理的运用。没有条理也就不能运用,没有运用也就无法看到所谓的条理了。做到精,就可以精细,可以明朗,可以专一,可以神圣,可以诚心;做到一,就可以精细,可以明朗,可以神圣,可以诚心;“精”和“一”原本不是两件事。只是后世儒者的学说和道家养生的学说各自偏于一端,因此无法互相应用促进。前些天我说的“精一”的论点,虽然是针对原静你喜欢存养精神而讲的,不过做圣人的功夫,实际上也不过是这些罢了。
Footnotes
-
“理者”四句:王阳明此说与朱熹形成鲜明对比。朱熹以理、气为二:“天地之间,有理有气。理也者,形而上之道也,生物之本也。气也者,形而下之器也,生物之具也。”(《朱文公文集》卷五十八《答黄道夫书》) 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