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
本条论当时之世风。世风如此,在于良知之学未明,由此可见倡明良知的必要性、合理性与正当性。王阳明此论一为倡明新说提供现实依据,二为应对朱子学对阳明学的攻伐以跻身正学道统,可谓兼有学术思想与现实政治的双重考虑。

后世良知之学不明,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,是以人各有心,而偏琐僻陋之见,狡伪阴邪之术,至于不可胜说。外假仁义之名,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,诡辞以阿俗,矫行以干誉;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,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。忿以相胜,而犹谓之徇义1;险以相倾,而犹谓之疾恶。妒贤忌能,而犹自以为公是非;恣情纵欲,而犹自以为同好恶。相陵相贼,自其一家骨肉之亲,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,彼此藩篱之形,而况于天下之大,民物之众,又何能一体而视之?则无怪于纷纷藉藉,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!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后世良知的学说不再昌明,天下的人各用自己的私欲才智互相倾轧,因此人人各有自己的私心,而偏激浅陋的见解,狡诈阴险的心术,到了说不尽的地步。对外假借仁义的名号,对内则做着自私自利的事,用诡辩来阿谀世俗,虚伪做事来赢得名誉;把遮掩别人的善良作为自己的长处,把攻讦别人的隐私当作自己的正直。因为私愤相互争斗,还称之为舍生取义;阴险地互相倾轧,还认为是疾恶如仇。妒贤嫉能,还自认为是是非公正;恣意放纵,还自认为是与民同好同恶。互相欺凌、互相侵害,即使是一家骨肉这样亲密,也不能摒除你我、区别胜负之意,彼此的边界,何况天下广大,百姓事物众多,又怎能一而视之,这就难怪天下纷乱动荡,祸乱迭起无穷无尽了!

Footnotes

  1. 徇(xùn)义:舍生取义。徇,通“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