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
本条论良知之诚明。从良知本体出发,良知人人自有而自诚明,人不欺良知则自诚,自信良知则自明,这也是良知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。每个人若能从此出发,由自信而不自欺而信他而不欺他,进而使他人自信而不自欺并信他而不欺他,这样,良知之诚明就达到了神化的境界。由此,良知开出诚信也就不言而喻了。但现实中,“人逆诈”或“亿(臆)不信”,即是不自诚信于良知,便有了私意和人伪,即是对良知的遮蔽,便需要做诚明的功夫。

来书又有云:“人情机诈百出,御之以不疑,往往为所欺。觉则自入于逆亿1。夫逆诈,即诈也。亿不信即非信也,为人欺又非觉也。不逆不亿而常先觉,其惟良知莹彻乎?然而出入毫忽之间,背觉合诈者多矣。”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来信又写道:“人情诡诈多变,如果以不疑来抵御它,常常会被欺骗。想发现他人的诡诈,自己就会事先怀疑别人是否诚信。逆诈,就是欺诈。臆不信就是不诚信,被人欺骗又没有觉察。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,而又能先知先觉,只有良知明白通透的人才能做到吧?然而欺诈与诚信看起来差别非常细微,不能觉悟和欺诈不实的人都很多。”


“不逆不亿而先觉”,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亿不信为心,而自陷于诈与不信。又有不逆不亿者,然不知致良知之功,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,故有是言。非教人以是存心,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。以是存心,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,而只此一念,已不可与入尧、舜之道矣。不逆不亿而为人所欺者,尚亦不失为善,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。崇一谓“其惟良知莹彻”者,盖已得其旨矣。然亦颖悟所及,恐未实际也。

【译文】

“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,而又能先知先觉”,这是孔子有针对性的话,当时许多人一心欺诈别人,做不诚信的事,深陷欺诈和不诚信的泥潭。又有些人不欺诈、不随意猜测别人,但他们不知道致良知的功夫,常常被人欺骗,所以有这样的话。孔子的话不是教人存心去事先察觉他人的欺诈和虚伪,而是存心体察别人的欺诈与虚伪。因此存心是后世猜忌、阴险、刻薄的人做的事,只要存有这一种念头,就已经无法进入尧、舜圣道的大门了。不猜测别人欺诈、不臆想别人不诚信,而被人欺骗,这样的人也还没有丧失善良的本性,只是不如致良知而自然能事先察觉好伪的人更加贤明。崇一你说“只有良知明白通透的人才能如此”,基本上已经把握了孔子的宗旨。不过,这也只是你的聪明所领悟到的,在实际生活中恐怕还没有体会到。


盖良知之在人心,亘万古,塞宇宙,而无不同。“不虑而知”,“恒易以知险”,“不学而能”,“恒简以知阻”2,“先天而天不违,天且不违,而况于人乎?况于鬼神乎3?”夫谓“背觉合诈”者,是虽不逆人,而或未能无自欺也;虽不亿人,而或未能果自信也。是或常有求先觉之心,而未能常自觉也。常有求先觉之心,即已流于逆亿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。此“背觉合诈”之所以未免也。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大概良知自在人心,横亘万古,充塞宇宙,而没有不同。所以古人说“不虑而知”,“恒易以知险”,“不学而能”,“恒简以知阻”。“先天而天不违,天且不违,而况于人乎?况于鬼神乎?”所谓的那些“不能觉悟,欺诈不实的”人,虽然不猜度别人欺诈,但他们也许不能不自欺;虽然不去臆想别人是否诚信,但他们也许不能果真相信自己。这使他们常常有寻求先觉的心思,但却不能常常自我觉悟。常有探求先觉的心思,就沦落于事先猜测别人欺诈和不诚信的境遇之中,而这就足以遮蔽他们的良知了。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无法免除“不能觉悟和欺诈不实”的原因。


君子学以为己,未尝虞人之欺己也4,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;未尝虞人之不信己也,恒自信其良知而已;未尝求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,恒务自觉其良知而已。是故不欺,则良知无所伪而诚,诚则明矣;自信,则良知无所惑而明,明则诚矣。明诚相生,是故良知常觉常照。常觉常照,则如明镜之悬,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。何者?不欺而诚,则无所容其欺,苟有欺焉,而觉矣;自信而明,则无所容其不信,苟不信焉,而觉矣。是谓“易以知险”,“简以知阻”,子思所谓“至诚如神,可以前知”者也5。然子思谓“如神”,谓“可以前知”,犹二而言之。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,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。若就至诚而言,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“神”,不必言“如神”。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,不必言“可以前知”矣。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君子求学是为了提高自己,不曾忧虑别人欺骗自己,只是永远不欺骗自己的良知罢了;不曾担忧别人对自己不诚信,只是永远相信自己的良知罢了;不曾去寻求预先察觉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,只是永远努力体察自己的良知罢了。因此君子不欺骗自己,良知就虔诚而不虚伪,君子虔诚,良知就能明彻;君子相信自己,良知不受迷惑而明彻,这样也就虔诚了。明彻和诚心互相促进,所以良知能不断觉悟、不断明朗。常觉常照的良知就像高悬的明镜,临镜的万事万物的美丑都无法在它面前隐藏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良知不欺诈而真诚,也就不能容忍欺骗,假如遇到欺骗就能觉察;良知自信明朗,也就不能容忍不诚信,假如遇到不诚信就能察觉。这就是所谓的“易以知险”,“简以知阻”,和子思所说的“至诚如神,可以前知”。然而子思所说的“如神”和“可以前知”,还是分成两件事来说。这大概是从思诚的功效上说的,也还是给那些不能预先觉悟的人说的。如果针对至诚来说,那么至诚的奇妙作用就称为“神”,而不必说“如神”。如果能至诚,就能做到无知而又无所不知,就不必说“可以前知”了。

Footnotes

  1. 觉则自入于逆亿:语自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子曰:‘不逆诈,不臆不信,抑亦先觉者,是贤乎。’”逆,揣度。亿,通“臆”,臆测,猜测。

  2. 恒易以知险、恒简以知阻:语自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夫乾,天下之至健也,德行恒易以知险;夫坤,天下之至顺也,德行恒简以知阻。”意谓常常平易而能在平易中预知可能存在的危险,常常简易并能在简易中预知可能存在的阻碍。

  3. “先天”四句:语自《周易·乾卦·文言》:“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。天且弗违,而况于人乎?况于鬼神乎?”意谓行先天之道,天也不违背它,天尚且不违背,何况人呢?何况鬼神呢?

  4. 虞:忧虑,担心。

  5. 至诚如神,可以前知:语自《中庸》第二十四章:“至诚之道,可以前知。国家将兴,必有祯祥;国家将亡,必有妖孽。见乎蓍龟,动乎四体。祸福将至,善,必先知之;不善,必先知之。故至诚如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