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
本条可从两方面看:第一,从义理层面讲,王阳明认同周道通之言,认为为学先立志,作实有于己的身心之学,而非陷于是非之辨的口耳之学;第二,从学统层面讲,王阳明所答显然有止朱、陆之辨,调和朱、王之意。

来书云:“今之为朱、陆之辨者尚未已,每对朋友言正学不明已久,且不须枉费心力为朱、陆争是非;只依先生‘立志’二字点化人。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来,决意要知此学,已是大段明白了。朱、陆虽不辨,彼自能觉得。又尝见朋友中见有人议先生之言者,辄为动气。昔在朱、陆二先生所以遗后世纷纷之议者,亦见二先生工夫有未纯熟,分明亦有动气之病,若明道则无此矣。观其与吴涉礼论介甫之学1,云:‘为我尽达诸介甫,不有益于彼,必有益于我也2。’气象何等从容!尝见先生与人书中亦引此言,愿朋友皆如此。如何?”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来信写道:“如今为朱、陆争辩的还没有停止,我常常对朋友们说圣人之学不昌明已经很久了,并不需要枉费心力来为朱、陆的学说争论是非;只凭着先生‘立志’两个字来指点人。如果这个人果真能辨别这个志向,决心要学习圣人之学,已经大体上明白了。朱、陆谁对谁错即使不去争辩,他自己也能感觉出来。我曾经听闻学友中有人议论先生的学说就十分生气。过去,朱、陆两位先生遗留后世众多争议,这说明两位先生的功夫也有不够纯熟的地方,明显也有动气的弊病,像明道先生就没有这样的问题。看他与吴师礼谈论王介甫的学问时说:‘请把我的观点全部告知介甫,即使对他没有益处,也一定对我有益处。’何等从容的气度!曾经看到先生给别人的书信中也引用过这句话,希望朋友都做到这样,是这样吗?”


此节议论得极是极是,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,各自且论自己是非,莫论朱、陆是非也。以言语谤人,其谤浅;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,而徒入耳出口,呶呶度日,是以身谤也,其谤深矣。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,苟能取以为善,皆是砥砺切磋我也,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。昔人谓“攻吾之短者是吾师”3,师又可恶乎?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这段话讲得非常非常对,希望道通你能够告诉所有的志同道合的学友,每个人只议论自己的是非,不要去议论朱、陆的是非。用语言来诽谤他人,这种诽谤很肤浅;如果自己不能亲身实践,而只是随便听听说说,唠唠叨叨度日,这是用行动去诽谤自己,这种诽谤就深重了。凡是现在天下讨论非议我的,如果有人能从中得到好处,那也都是在跟我磨砺切磋,对我来说也无非是警惕反省、增进品德的地方。荀子说“攻击我的缺点的人是我的老师”,老师难道是能厌恶的人吗?

Footnotes

  1. 吴涉礼:《二程集·遗书》卷一作“吴师礼”。吴师礼,字安仲,杭州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工翰墨,历官员外郎知州。介甫:即王安石(1021—1086),字介甫,号半山,抚州临川(今江西抚州临川区)人。北宋宰相。

  2. “为我”三句:语自《二程集·遗书》卷一:“为我尽达诸介甫,我亦未敢自以为是。如有说,愿往复。此天下公理,无彼我。果能明辨,不有益于介甫,则必有益于我。”

  3.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:语自《荀子·修身》:“故非我而当者,吾师也;是我而当者,吾友也;谄谀我者,吾贼也。故君子隆师而亲友,以致恶其贼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