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在阳明心学,心即良知,格物即是正心,即是致知。“格物”与“致知”本是一个功夫。周道通所言“格物”犹执于外物,未脱朱子学窠臼。
来书云:“致知之说,春间再承诲益,已颇知用力,觉得比旧尤为简易。但鄙心则谓与初学言之,还须带‘格物’意思,使之知下手处。本来‘致知’‘格物’一并下,但在初学,未知下手用功,还说与格物,方晓得致知。”云云。
【译文】
来信写道:“致知的学问,春天里再次得到先生的教诲很多,已经很清楚应该怎样用功,觉得比从前更加简易。只是我心中认为对初学者讲说的时候,还一定要加上‘格物’的意思,让他们明白下功夫的地方。本来‘致知’和‘格物’应该是一起用功的,只是对于初学者来说,不知道怎样下手用功,还是先讲‘格物’,才明白‘致知’。”等等。
“格物”是“致知”工夫,知得“致知”,便已知得“格物”。若是未知“格物”,则是“致知”工夫亦未尝知也。近有一书与友人论此颇悉1,今往一通,细观之当自见矣。
【注释】
【译文】
“格物”是“致知”的功夫,知道“致知”就是已经知道“格物”。如果不知道“格物”,就是连“致知”的功夫也不曾知道。近来有一封书信,与朋友谈论这件事非常详细,现在给你寄去,仔细看看,应当自然能够明白。
Footnotes
-
近有一书:关于此书何指,历来有学者从内容和成书时间等方面考证。综之,论格致且时间较近者有二书:《答罗整庵少宰书》和《答顾东桥书》,前者成书于正德十五年(1520),后者约在嘉靖五年(1526)后,而《答周道通书》成书于嘉靖四年(1525),故从时间逻辑上言,当指《答罗整庵少宰书》。 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