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
《教约》亦是王阳明蒙学教育的文章,再次阐述了其心学教育思想。在本文中,王阳明结合教学方法重点论述了教学过程。所可注意者有二:第一,教学过程第一步“先考德”,把德放在第一位,这是古代“学以成人”思想的体现,也是心学为学先“立志”思想的贯彻;第二,教学过程是为了达成教育目的,即“凡习礼歌诗之类,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,使其乐习不倦,而无暇及于邪僻”。存童子之心,无暇于邪僻,就是存天理、去人欲的理学意旨的体现。

每日清晨,诸生参揖毕,教读以次。遍询诸生: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,得无懈忽,未能真切否?温凊定省之仪,得无亏缺,未能实践否?往来街衢,步趋礼节,得无放荡,未能谨饬否1?一应言行心术,得无欺妄非僻,未能忠信笃敬否?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教读复随时就事,曲加诲谕开发,然后各退就席肄业2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每日清晨,各位学生参拜行礼之后,教师要按照次序教读。逐个询问学生:在家里热爱父母、尊敬兄长的本心,该不会有所懈怠疏忽,未能真切?温凊定省的礼仪,该不会有所亏缺,未能身体力行?在街上来往行走的礼节,该不会有所放纵,未能小心谨慎?一切言行念头,该不会有所欺骗妄为,未能忠信笃敬?各位童子一定要如实回答,如果有就改正,如果没有就加以自勉。教师也要随时针对具体事物,委婉地教诲开导,然后再让他们各自回到座位上学习。


凡歌诗,须要整容定气,清朗其声音,均审其节调;毋躁而急,毋荡而嚣,毋馁而慑。久则精神宣畅,心气和平矣。每学量童生多寡,分为四班,每日轮一班歌诗,其余皆就席,敛容肃听。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。每朔望3,集各学会歌于书院。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凡在唱歌吟诗时,必须要整理外表,平定气息,声音清朗,节调均匀;不躁不急,不放纵不得意,不气馁不畏惧。时间长了就能精神通畅,心平气和。每个学校根据童生的多少分成四个班,每日轮流有一个班唱歌吟诗,其他人都入席正坐聆听。每五日就让这四个班一起在学校依次唱歌吟诗。每月初一、十五,聚集各个学校到书院唱歌。


凡习礼,须要澄心肃虑,审其仪节,度其容止;毋忽而隋,毋沮而怍,毋径而野,从容而不失之迂缓,修谨而不失之拘局。久则体貌习熟,德性坚定矣。童生班次,皆如歌诗,每间一日,则轮一班习礼,其余皆就席,敛容肃观。习礼之日,免其课仿。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。每朔望,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。

【译文】

凡是练习礼仪,须要澄清心神,肃清杂念,审度礼仪细节,容貌举止;不能疏忽怠惰,不能沮丧惭怍,不能随意粗野,从容自如而不迂腐缓慢,谨慎周正而不拘束局促。时间长了就能熟悉礼习,坚定德性了。童生的班级排次都与唱歌吟诗一样,每隔一日就轮流有一个班练习礼仪,其他人都入席正坐认真观看。练习礼仪的日子,不需要做其他的功课。每十日就让这四个班一起在学校依次练习礼仪。每月初一、十五,聚集各个学校到书院练习礼仪。


凡授书不在徒多,但贵精熟。量其资禀,能二百字者,止可授以一百字。常使精神力量有余,则无厌苦之患,而有自得之美。讽诵之际,务令专心一志,口诵心惟,字字句句䌷绎反复4,抑扬其音节,宽虚其心意,久则义礼浃洽5,聪明日开矣。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凡是教书,不在量多,只重视精辟熟练。根据学生的资质秉性,能学习二百个字的只应教给他一百个字。让学生保持精神力量有富余,也就没有厌倦辛苦的担心,而有收获的愉悦。在诵读时,一定要让学生专心致志,口诵心惟,反复辨析体会,音节抑扬,心思宽广,久之就能义、礼融会贯通,日渐聪明了。


每日工夫,先考德,次背书诵书,次习礼,或作课仿,次复诵书讲书,次歌诗。凡习礼歌诗之类,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,使其乐习不倦,而无暇及于邪僻。教者知此,则知所施矣。虽然,此其大略也,“神而明之,则存乎其人”6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每日功课,先考察德性,其次背书、诵书,其次是练习礼仪或者研习课业,之后又是读书、讲书,再之后是唱歌吟诗。凡是练习礼仪、唱歌吟诗之类,都是为了让童子的内心常常存养,让他们喜欢学习不感疲倦,而没有时间去做坏事。老师们了解了这一点,就知道该怎样施行教育了。虽然如此,这里说的只是大概情况,“至于其中的神奇精明之处,就在于各人的存养努力了”。

Footnotes

  1. 谨饬(chì):谨慎戒惧。

  2. 肄(yì)业:修习学业。

  3. 朔望:农历每月的初一、十五。

  4. 䌷(chōu)绎:抽出端绪,即辨析阐释的意思。

  5. 浃洽:融会贯通。

  6. “神而”二句:语自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,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,化而裁之存乎变,推而行之存乎通,神而明之存乎其人,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