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
本条为钱德洪所作之跋。钱德洪以佛家“扑人逐块”的典故为喻,阐明心学功夫自有根本,即做致良知的功夫要贵在内求心体,而不是逐于千经万典的外在知解,否则就是逐物,就是支离,不得头脑。由此可见,钱德洪对师说的持守。

答原静书出,读者皆喜澄善问,师善答,皆得闻所未闻。师曰:“原静所问,只是知解上转,不得已与之逐节分疏。若信得良知,只在良知上用工,虽千经万典,无不吻合,异端曲学,一勘尽破矣,何必如此节节分解?佛家有‘扑人逐块’之喻,见块扑人,则得人矣,见块逐块,于块奚得哉1?”在座诸友闻之畅然,皆有惺悟2。此学贵反求,非知解可入也。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先生给陆原静的回信一经公布,读者们都对陆原静的善于提问和先生的善于解答非常赞赏,都认为内容是闻所未闻的。先生说:“原静所问这些就是在认知、解释上转圜,不得已才为他分段讲解。如果相信良知,只在良知上下功夫,即使千经万典也没有不吻合的,异端曲学都是一探究就看破,何必要像这样一段一段地拆开解读呢?佛教有‘扑人逐块’的比喻,狗看到石块扑向人,才能咬住人,看到石块却去追逐石块,在石块上能得到什么呢?”在座的各位学友听了,都欢快地有所省悟。这种学问贵在自省自求,不是从认知解释上可以获得的。

Footnotes

  1. “佛家”五句:语自《大般若经·法性品》:“天王富知,邪见外道为求解脱,但欲断死,不知断生。若法不生,即无有灭。譬如有人块掷狮子,狮子逐人而块自息。菩萨亦尔,但断其生而死自灭。犬唯逐块不知逐人,块终不息。外道亦尔,不知断生,终不离死。”

  2. 惺悟:醒悟,领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