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题解】

本条释“明”的功夫。“明”的功夫就是去欲存心,就是诚的功夫,但不能执着于“明”,而作“助”的功夫。

来书云:“‘质美者明得尽,渣滓便浑化1。’如何谓明得尽?如何而能便浑化?”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来信写道:“‘本质美好的人,善德尽显,缺点也就融化消失了。’怎样就是‘善德尽显’?怎样能使缺点‘融化消失’呢?”


良知本来自明。气质不美者,渣滓多,障蔽厚,不易开明。质美者,渣滓原少,无多障蔽,略加致知之功,此良知便自莹彻。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,如何能作障蔽?此本不甚难晓。原静所以致疑于此,想是因一“明”字不明白,亦是稍有欲速之心。向曾面论“明善”之义2,“明则诚”矣3,非若后儒所谓明善之浅也。

【注释】

【译文】

良知本来就是自然光明的。本质不美的人,身上缺点很多,遮蔽很厚,良知不容易显现出光明。本质美好的人,缺点原本就少,没有那么多遮蔽,稍微用些致知的功夫,良知就自然澄澈。一点点缺点,就像热水中漂浮的雪花,怎么能遮蔽住呢?这本来不难懂,原静你对此产生疑问的原因,想来是因为一个“明”字还没有完全明白,也是还有一点儿心急。以前我和你曾当面谈论过“明善”的含义,“明就是诚”,而不像后世儒者所说的“明善”那么浅薄。

Footnotes

  1. “质美者”二句:语自《二程集·遗书》卷十一程颢语:“学只要鞭辟近里,著己而已,故‘切问而近思,则仁在其中矣’。‘言忠信,行笃敬,虽蛮貊之邦,行矣;言不忠信,行不笃敬,虽州里,行乎哉!立则见其参于前也,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,夫然后行。’只此是学质美者,明得尽,查滓便浑化,却与天地同体,其次惟庄敬持养,及其至,则一也。”

  2. 向:以前,从前。

  3. 明则诚:语自《中庸》第二十一章:“自诚明谓之性,自明诚谓之教。诚则明矣,明则诚矣。”